大阳城贵宾会2017(澳门)股份有限公司

槟榔历史文化研究

是谁首开槟榔入药之先河

大阳城贵宾会2017(澳门)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 张作奇

槟榔是中国传统地道药材,位居“四大南药”——槟榔、益智仁、砂仁和巴戟天四味中药之首。据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槟榔”条载:

槟榔:

性味与归经:苦、辛,温。归胃、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用于绦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

又据明代植物学、药物学家、明周王朱橚(1361—1425)编纂的大型方书《普济方》收录61739济方中,含槟榔的济方有3300多方,占比为5.3%。

相传,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征灭南越国时,曾用槟榔化解军中瘴疠。可以想象到,在当时的南越国,就已经有人将槟榔作为药物使用了,但尚未找到文字记载。那么,从现有文献资料中,能否找到,究竟是谁首开槟榔入药之先河呢?

第一个说法,即华佗最先用槟榔入药方。华佗(约145—208),又名旉,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末医学家。华佗从年轻时开始,就立志行医,为民治病。其一生刻苦钻研医学,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等各科医术,尤其擅长外科手术,被后世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他是我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最早施行开腹手术的医生。他还制成了一种名叫“麻沸散”的麻醉药剂,达到较好的麻醉效果,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比西方使用麻醉剂要早1600多年。他还模仿虎、鹿、熊、猿、鸟等动物的自然动作,创造了一套“五禽戏”。华佗所著医书已失。现存《华氏中藏经》是后人根据华佗遗留的资料再托其名所作。

《华氏中藏经》较早地将脏腑学说的理论系统化,提出了以形色脉证相结合、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书前半部属基础理论范畴,后半部为临床证治内容(以内科杂病为主)。医论部分共49篇,联系脏腑生成和病理以分析证候和脉象,并论各个脏腑的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所述病证包括阴厥、劳伤、中风偏枯、脚弱、水肿、痹证、痞证、症瘕积聚等内容。涉及槟榔的济方有三方,并附一方,即:

辨上痞候并方

上痞者,头眩目昏,面赤心悸,肢节痛,前后不仁,多痰,短气,惧火,喜寒。又,状若中风之类者,是也。宜用后方:

桑白皮(阔一寸、长一尺) 槟榔(一枚) 木通(一尺,去皮,一本作一两) 大黄(三分,纸煨) 黄芩(一分) 泽泻(二两)剉为粗末,水五升,熬取三升,取清汁,分二(一作三)服。食后,临卧服。



辨中痞候并方

中痞者,肠满,四肢倦,行立艰难,食已呕吐,冒昧,减食或渴者,是也。宜用后方:

大黄(一两,湿纸十重包,煨,令香熟,切作片子) 槟榔(一枚) 木香(一分)

上为末,生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日午,日进二服。未减,加之。效,即勿再服。

附方:桂(五钱,不见火) 槟榔(一个) 黑牵牛(四两,生),为末二两上为末,蜜酒调二钱。以利为度。

治白丁增寒喘急昏冒方

葶苈 大黄(各一两) 桑白皮 茯苓(各二两) 槟榔(七个) 郁李仁 汉防己(各三分)

上件为末。每服三钱,蜜水调下。以疏下恶物为度。

另一个说法,讲张仲景最先用槟榔入药方。张仲景(150~154—215~219),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后人尊称为“医圣”。灵帝建宁年间 (168—172),被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故又称“张长沙”。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其确立的“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相传他在公余时间专门坐在大堂上给百姓看病,这也是后人称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为“坐堂医生”的由来。宋代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论》刊行于世。

《金匮要略论》分为两部:一部名 《伤寒论》,主要阐述霍乱、流行性感冒和肺炎等多种外感热病的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另一部名 《金匮要略》,主要是阐述内科杂病,兼述外科、妇科及皮肤科等40多种疾病的辨证施治原则和方法,汇集了自己和前人成功的医疗经验。全书共收载济方375方,在卷二十三“杂疗方”之“退五脏虚热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中,着重论述了槟榔等药材的功能、药效:

故以为君白术补中,以养正气;故以为臣人身之中,宣发则正气流通,壅滞则气涌为热;故以桔梗开提上焦之气,陈皮利中焦之气,槟榔快腹中之气。为使生姜佐柴胡宣之于外,佐槟榔散之于内,名为退虚热.

同时在列的“加减饮子方”四季加减的药材中,均含“大腹槟榔”:

加减柴胡饮子方

柴胡(八分) 白术(八分) 大腹槟榔(四枚并皮子用) 陈皮(五分) 生姜(五分) 桔梗(七分)

以上冬三月,柴胡稍多。

柴胡 陈皮 大腹槟榔 生姜 桔梗 枳实

以上春三月,比冬减白术,增枳实。

柴胡 白术 大腹槟榔 陈皮 生姜 桔梗 枳实 甘草

以上夏三月,比春多甘草,仍用白术。

柴胡 白术 大腹槟榔 陈皮 生姜 桔梗

以上秋三月,同冬三月,唯陈皮稍多。

右各㕮咀,分为三贴,一贴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如四体壅,添甘草少许,每贴分作三小贴,每小贴以水一升,煮取七合,温服,再合滓为一服,重煮都成四服。

华佗与张仲景是同时代人,同为东汉末年的名医。有人将华佗与张仲景并称,如晋代大学者皇甫谧《释劝论》云:“华佗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晋书·皇甫谧传》)。也有人将他俩与董奉并称为“建安三神医”。那时候,华佗和张仲景分别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即“曹魏集团”和“荆州集团”。他们也许根本没有见过面,也难看出彼此间的交往,更找不到他们直接评价对方的言论。但从相关史料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医学观点却不尽相同,甚至针锋相对。华佗处在“立论”一方,是“守成”老旧的代表。然而,张仲景是“驳论”的一方,敢于“推陈出新”。他们虽然秉持不同的医学见解,但“悬壶济世”和“治病救人”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他们根据各自的主张和经验,分别将槟榔纳入不同的药方,难辩先后,不分伯仲。应当说,华佗和张仲景均是槟榔入药的先行者。

(原载张作奇编著《槟榔百典》,待出版)




XML 地图